学术交流
首页 >  析论 >  学术交流

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中文物的保护探讨

发布时间:2024-11-13 浏览次数:0

引言

随着我国考古发掘和文物鉴定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入,众多珍贵文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和各民族、各朝代文化的交融与辉煌。从细致入微的文物结构保护,到复杂精致的雕刻纹样保存,再到色彩斑斓的文物原貌呈现,每一步都需要专业团队不懈的努力。同时,还需关注场地的保护还原和复原展示,以便于文史工作者的鉴定研究和公众的参观欣赏。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保存下来许多珍贵的文物,考古工作是揭示文物背后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考古过程中,文物处于开放性的环境当中,极易被氧气、光等外界因素破坏,还存在考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情况。在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技术创新、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和效果真实性和完整性。

1 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1.1 原地保护原则

原地保护原则强调对文物和遗址的原地保护与展示,以维护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文物和遗址环境信息对于全面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与价值至关重要。因此,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必须坚守原地保护原则,尽可能保持文物和遗址的原始位置,避免随意移动或拆分。同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在原地保护的文物,也应持续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研究,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复原和展示,确保文物的传承与延续。通过原地保护原则,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文物的真实面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①。

1.2 减少干预原则

减少干预原则是指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文物与遗址的干预和破坏,保持其原状。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尊重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文物信息的丢失或变形。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应采用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非破坏性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遗址的直接干预。同时对已经出土的文物应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避免二次破坏。这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的敬畏。通过减少干预原则,能够保持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为后世留下准确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1.3 提前取样原则

提前取样原则要求在考古发掘前对遗址进行预先的样品采集和分析,以便对遗址的文化内涵、年代、保存状况等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提前取样的过程中,可以制订更为精准的发掘计划,避免在发掘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此外,提前取样还有助于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确保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②。

1.4 可逆性原则

可逆性原则强调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可以撤销或逆转的,不会对场地环境和文物本体产生破坏性影响。这意味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措施的可逆性,以便在必要时可以恢复到文物的原始状态。可逆性原则的实施有助于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保护处理不当而对文物造成永久性损害。同时,可逆性原则也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助于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物资源,为后人留下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 开放性环境的概念、特点和注意事项

2.1 概念

在考古领域,开放性环境指的是那些未经人为大规模干预或改变的自然环境,它们为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提供了一个原始或接近原始的保护场所。与陵墓地宫和完整古宅等封闭性环境或受控环境不同,开放性环境允许遗址在自然条件下得以保存,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人类活动、文化、生态和社会组织的珍贵视角③。

尽管开放性环境在提供历史洞察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自然侵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挑战。因此,考古学家在致力于研究和保护这些环境中的文化遗产时,必须采取遗址监测、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的措施,以确保这些历史遗产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2.2 特点与注意事项

2.2.1 光照保护与文物防晒措施

在开放性环境中,光照是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的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紫外线的辐射不仅会导致文物表面颜色褪色,如光照会影响绘画、纺织品、彩色物品等文物。紫外线也会加速文物材质的老化,如光照会加速木材、纸张、皮革等有机材料的分解。因此,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至关重要,需要考古团队搭建遮阳棚或使用具有防晒功能的材料覆盖文物,从而显著减少紫外线对文物的影响。同时,要充分考虑发掘时间的选择对文物和环境的影响,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候进行工作,从而有效保护文物免受过度光照的损害。

2.2.2 温度与湿度控制的必要性

在开放性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对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同样重要。极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文物受损。其中,高温极易引发文物材料的膨胀和变形,而低温则可能导致文物内部凝结水,造成损害。尤其是纸质或木质文物,温湿度的影响更大。若纸质文物处于高温状态,则会导致纸浆分解速度加快。对于有颜料的文物,温湿度也会有明显的影响,如,云冈石窟的壁画受当地温湿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壁画颜色的逐渐变淡并因水汽凝结而膨胀脱落。因此,在开放性环境中进行考古发掘时,必须设置温度和湿度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加湿或去湿措施,保持遗址或文物的温湿度稳定,是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中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④。

2.2.3 防止文物氧化与腐蚀的策略

防止文物氧化和腐蚀也是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的关键任务。古墓中的文物因其中的氧气少,惰性气体多,得以保存千年,但文物一旦被发掘出来,则会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的氧气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特别是金属、丝织品、纸质、食物、木质等有机文物在开放性环境中极易受到氧化的影响,导致表面锈蚀和颜色变化。为了延缓这一过程,除了控制环境因素外,还应采取涂抹防锈剂、使用密封包装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文物与空气的接触,延缓氧化和腐蚀的过程。同时,还需定期监测空气质量,及时净化有害气体。

2.2.4 微生物对文物的潜在威胁与防治

在开放性环境中,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进而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而微生物和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和离子,可能与文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文物表面变黑、材质变脆,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蚀和破坏。因此,环境的温湿度调控和微生物防治,也是文物保护不可忽视的一环。这就需要在发掘和维护的过程中,定期清洁和消毒文物、进行空气质量监测,保持遗址或文物的环境干燥。通过对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2.5 人为因素的管理与防范措施

现场人员的操作失误或周边居民的偷盗破坏等人为因素,也是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挑战,都可能在不同环节和层面对文物造成损害。因此,加强现场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至关重要,要确保工作人员熟悉文物保护知识,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减少文物损坏或丢失的风险。同时,还需积极设置警戒线、安装监控设备,构建强大的安保系统,有效防范偷盗行为对文物造成损害⑤。

2.2.6 应对自然因素的挑战

在野外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还可能面临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误闯、破坏等自然因素的挑战。因此,在发掘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采取声光驱逐等必要的驱赶措施,减少野生动物对文物影响。同时,对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进行预防和应对措施制定,确保任何特殊情况下都能快速做出响应,保护文物的安全。

3 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对策

3.1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与建立保护制度

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对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无法估量。因此,考古工作团队的全体成员都需要深刻认识到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自身在文物保护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制定全面而详尽的文物保护规章制度,以推动我国考古和史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制度应涵盖文物保护的挖掘、运输、存储、修复和展示等多个方面,确保每一步工作都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同时,这些制度还应明确责任主体和奖惩机制,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与建立保护制度,为文物的保存和传承提供坚实的保障⑥。

3.2 增加资金投入与运用科学技术提升保护效果

资金支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提升文物保护效果的关键。考古发掘单位应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改善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以及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相关团队和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无损检测、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对文物进行更为精细和全面的保护。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与运用科学技术,可以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⑦。

3.3 规范出土文物保护处理与现场管理

加强开放环境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和管理工作水平,使其向着更加科学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是考古发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确保文物在出土后得到及时、专业的保护,应制定严格的文物保护处理流程。这一流程应涵盖文物的初步清理、分类、标识、包装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充分分析和监控开放性环境中的各项考核指标,确保文物在发掘过程中的安全,合理布局,设置专门的文物存放区,加强对文物运输和存储的监管等,以防止文物在发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或丢失。通过规范开放性环境下文物保护处理与现场管理,可以确保文物在发掘和保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⑧。

3.4 提升专业人才能力,并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

文物保护工作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要求有关部门必须拥有一支具备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因此,考古单位应加强对考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课程全面覆盖文物保护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等多个方向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巧,从而全面提升考古专业人才的文物保护能力和专业素养。

另外,还应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文物保护的合力。通过与文物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提升专业人才能力并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可以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支持⑨。

3.5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提高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开展文物保护知识讲座、制作和播放文物保护公益广告等面向全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协作的文物保护氛围。这不仅可以扩大文物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激发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和参与度。

3.6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助力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合作。因此,应积极推动与国际文物保护组织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与国际文物保护组织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并学习国际上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人才培养机构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文物保护科研项目和交流活动。这些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可以为国际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积极贡献。通过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助力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4 总结

综上所述,开放性环境下考古发掘中文物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需要持续深入地分析并整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相关的经验方法,结合实地情况调整现场工作策略,并从宏观层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让历史的瑰宝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光芒,为传承民族文化、提升现代社会中文物的传播和发展效果贡献力量,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遗产。


注释 

①刘函,肖小武.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的科学保护思考 [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1):31-34.

②张斌.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策略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2,13(7):83-85.

③邵丽鹏.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策略浅述[J]. 看历史,2022(2):184-186.

④李晔,何平.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整体提取技术思考分析 [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0):166-168.

⑤李向东,吴崇可.强降雨环境下文物受灾情况调查评估及预防性保护措施: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3(1):91-98.

⑥索经令.博物馆展览光环境的营造: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为例[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2 (00):260-264.

⑦庞浩.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发展:从翁牛特旗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谈起[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 (19):53-56.

⑧刘彬.让文物重获“新生”:简述吉林省博物院藏古旧书画文物的修复[J].文物天地,2021(11):112-115.

⑨盛经纬.“预防性保护”理念下文物保存环境实践与研究:以金华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 (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