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的大众审美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次数:0
去博物馆研学、休闲、旅游等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生活方式,“博物馆热”也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博物馆参观人数显著增加,成为人们休闲、学习和社交的新选择。无论是时尚都市,还是乡村县城,人们纷纷前往博物馆,是多重要素、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当下大众文化审美与文化交流特征。第一,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推动“博物馆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来寻找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寻找自己的根脉所在。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接触多元文化、拥抱世界的平台。随着文化自信与自觉的不断增强,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日益壮大,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也渴望通过参观学习博物馆,来了解历史、艺术和科学,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曲折历程。第二,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深化,是“博物馆热”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性参与和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静态文物的窗口,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所,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主题讲座、宣传片和互动展览等多元形式,转变成为互动学习和智慧启迪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逐渐将博物馆作为研学教育、家庭教育的场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领孩子参观学习。博物馆中丰富的展品和多样的活动,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学习需求与文化交往。第三,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博物馆热”的形成。博物馆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乃至国家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游客在旅行中都会将参观当地博物馆列入行程当中。2024年6月开始,大多数博物馆取消预约,最大限度释放承载力、满足游客参观需求。2024 年的“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围绕“在博物馆长大”这一主题,南京市各文旅单位推出了多项精彩纷呈的展览、研学等活动。游客到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等古都时,博物馆已成为必去之地。博物馆不仅成为旅游景点,更是城市文化名片和形象的代表。古都型城市的博物馆数量众多,文化资源丰厚,对受众群体具有普适性,尤其适合青少年群体。第四,“博物馆热”的兴起,离不开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随着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展陈要求和审美趣味越来越高,很多展览开始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加强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激发观众的观展兴致。一些博物馆与当下社会场景、观众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打卡、社交的新坐标。年轻人热衷于在社群平台中分享自己在博物馆参观游览的心路历程,这种独特的“打卡体验”,既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曝光度,也积累了自己对于博物馆的重新认知。以杭州西湖博物馆为例,通过引进最新的数字化 3D 技术与投影技术,为观众带来杭州诗意之旅。

“数字故宫”截图
以博物馆为基础网点,串联美食、美事、美宿、美景等文旅建设模式,强化了城市文化教育功能,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我身份并体现文化自信。在传统的博物馆参观中,观众通常只是被动地参观展品,而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体验。然而,现代游客更希望通过互动和参与,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博物馆不仅要在展览设计方面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机—环”互动性和参与感。可以引入3R数字化、互动展览、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塑造体验式文化场景,增强展览表现力,满足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在剧烈变革的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使社会发展走向了全新阶段。通过数字和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博物馆”,让展品和文物“活”起来,使观众能够在数字化、智能化内容形式中深层次体验文化内容。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
如故宫博物院是国内最早探索“智慧博物馆”的机构之一。故宫在“智慧博物馆”方面的建设,朝着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其历史信息的储存、历史技艺的研究、历史文物现代化复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以实体和数字两种方式并存,以更加智能的手段促进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传承,提升故宫博物院的管理与展示水平。“数字故宫”项目实现了文物的全景数字化与多模态场景,观众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观看高清晰度的文物展示。故宫还开发了多款互动APP,如“故宫陶瓷馆”和“故宫时钟馆”等,提供AR和VR互动体验,为观众带来更真切的文化体验。通过设计创意与故宫文物IP 的结合,研发多维度、多样化故宫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欢迎。智慧故宫、“数字故宫”、文创故宫等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电影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专题展以数字创新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先进的数字仿真技术,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高清动画和动态效果,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每个节气的特色和变化,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以及他们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展示途径,深化了观众的参观体验,让现代技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的中介。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博物馆的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也增强了游客与文化互动。通过数字化赋能,博物馆不再只是狭义上历史的展示窗口,更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场所。
运营与资源管理。采用智能化技术,提升效率、实现博物馆优化升级。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博物馆可以精准预测参观高峰期和游客需求,合理安排展览和开放时间,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拥挤。数字化转型。开发移动应用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增加观众的互动感和沉浸感。大力发展虚拟展览和“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为无法现场参观的游客提供真实场景与心理体验,为现场游客减少排队、拥挤等不适和压力。丰富社教活动。博物馆需积极开展与当地社区和教育机构的合作。设计更优质的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实施博物馆教育项目,提升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社教合作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本地居民和学生参与,还能为博物馆带来稳定的访客基础。绿色发展战略。选择绿色建材,节能措施和低碳行动 ,安装高效照明系统,使用环保材料等,以降低博物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积极推动博物馆运营中废物管理和资源回收计划,强化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绿色意识。建立稳健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政拨款与补贴等基础上,通过会员制度、赞助合作、捐赠和特色文创销售等方式,减少对单一收入渠道的依赖。多样化的财政收支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经济韧性,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建立有效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进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与优化博物馆运营策略。以游客导向、数据驱动实施相应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观众满意度,助力博物馆顺应文旅事业发展潮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彰显了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和环境责任上的重要使命,推动其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创新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博物馆将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未来文化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民众整体文化进步的向上阶梯,持续为文化传承与人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