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析论 >  学术交流

科普展览的策划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4-08-10 浏览次数:0

博物馆案例

如何举办科学类博物馆

—陈邵峰 执笔—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创办的主要目的,是自然标本的收藏研究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创办或者筹建,与常规博物馆创办的基本程序是一致的。但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类博物馆,在藏品(展品)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创办又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某些与常规博物馆创办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在此不作赘述。本文侧重于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进行阐述,专门探讨如何举办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一、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场馆建设的要点
二、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普展览的策划
三、附录:科普展览的策划案例分析

 

三  科普展览的策划案例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相互借鉴、相互结合,成为大势所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创办,势必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产生创意亮点。下面以广东省博物馆“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为例,解析科普展览的策划创意源起。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中的广东自然资源展览是最重要的固定陈列之一,在近 4000 平方米、高度由 8 米到 22 米的高大空间内,将地质地貌、矿产资源、宝玉石、中草药、陆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古生物共 7 个主题展览纳入其中,全面地展示了广东省的自然资源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下面将每个场馆的不同创意点进行分述:
 
(一)万变不离自然之宗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乃至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归根到底,都是由无数微小的粒子, 如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而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自然与生命存在的基础。

 

由此我们找到了自然资源展览中各类不同展览内容所拥有的共性。设计中将这一共性转化为象征性的装饰符号表现出来贯穿展览始终,使展览更加有机连贯,更具有前后呼应的整体感,而其深层次的意义更在于这蕴含着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审美意识。

 

最终,由一组组乳白色的方形挂片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并借助艺术照明成功担当了这一重任。挂片象征着物质世界的原子和分子,它们有序地排列组合成不同形状的块面,好似无数的细胞组成了动植物,又好似无数的晶胞组成了矿物(宝石)和化石。在挂片组成的大面上投以蓝色的灯光,使得低处的挂片犹如蓝色的海洋,高处的挂片犹如蓝色的天空,更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梦幻感觉。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序厅

 

展览序厅首先由一组地面上的白色方形花岗岩地砖和一组由地面向天空升起的方形挂片共同组成的背景空间装饰而成,似大海溅起的浪花朵朵。随后这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方形挂片作为装饰元素贯穿展览始终。这些挂片通过排列组合和光影效果,或成线,或成片,或成网,在展览序厅先从地面升向空中,似将天地相接,又似蓝色海洋一片,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自然元素的空间;进而挂片沿着展览前进的方向在展览上空时而翻腾,时而直行,引导观众不断向前行进;最后挂片铺展于展厅四楼与三楼之间的中空空间内,其上悬挂着现今最大的动物鲸豚的世界,使它们看上去如同正在蓝色的海洋中游弋,其下坐落着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恐龙的家园, 它们好似正在蓝色的天空下悠哉游哉。

 
(二)那山那水 粤山秀水

与展览序厅相连的是“我们的家园”——地质地貌馆。这一展区意在展示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地质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广东的丹霞山、湖光岩、西樵山、阳春、深圳大鹏半岛、封开、恩平的 7 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七星岩、鼎湖山、罗浮山、莲花山等景区的自然景貌,并重点展现了广东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岩溶、海蚀遗迹、火山、花岗岩奇峰等地质地貌,使观众在“游览”广东名山秀水的同时,获知相关的地质地貌常识。整个地质地貌景观都采用了实地翻模和现场拼接的方法,将广东的名山“搬”到了展览现场,同时又将湖光岩、大鹏湾等湖海景观制作成大型景观画并巧妙地嵌于相关的实地复制景观之间,同时还在显示屏上不断滚动展示高清的地貌图片, 观众虽置身展厅,却犹如穿行在巨大的山体间,徜徉在波光粼粼的湖水边,沉浸于粤山秀水之中。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地质地貌馆

 
(三)山中有宝 藏宝山中
“我们的宝藏”——矿产资源馆实际与地质地貌馆同处一个空间,前者的展柜被巧妙地嵌入复原的大型山体之中,恰似埋藏于山中的宝藏,与展览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着相互呼应之妙趣。

 

这部分展览旨在展示广东特有的矿产资源及其所提供的丰富产品,并使观众认识到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加关注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的矿产资源都埋藏于地下,又常缺少华丽的外表,因此观众对于它们倍感陌生,更不知晓它们是对于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的宝藏。

 

将展示矿产资源的展柜嵌入复原的大型山体,不仅凸显了矿产资源是埋藏于地下的“宝藏”这一概念,同时更增加展览的趣味感,再结合实物标本、矿山采矿图片、趣味模型、漫画等展示形式,观众可以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怀着“山中寻宝”的好奇心理去轻松地认识这些埋藏于山中、地下的矿产资源,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矿产资源馆

 
(四)月光宝盒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在外观上犹如古代精雕细琢的宝盒,被美誉为“盛满珍宝的月光宝盒”。殊不知,在这个巨大的“宝盒”中还有一个真正的“宝盒”——“石之精灵”——宝玉石馆。宝玉石馆着重展示的是各种宝石,如玉石、有机宝石、人工宝石及文房石,并突出介绍了广东在国内宝玉石生产、加工、贸易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这部分展览与地质地貌馆和矿产资源馆相承接,为了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特意在地质地貌馆最后的地貌景观——溶岩山洞中“凿”出一个个小的洞穴,并将形态各异的宝玉石原生矿陈列其中。

 

观众置身山洞之中,面对晶莹剔透的原生态宝玉石,甚至触手可及,更强烈体会到身临宝藏中的奇妙感受。宝玉石馆中则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展柜形式,设计制作出几组与博物馆建筑外形相呼应的镂空式展柜。

 

展柜中镂空部分的形状完全取材于博物馆外部的镂空几何形状,色彩的搭配也与博物馆外部的色彩组合相契合,最巧妙之处是这红黑的对比色恰好适合宝玉石的展示。各种宝玉石展品因各异的形态、大小被恰当地置于高低错落有致、形式各异的镂空式展柜中,而过渡部分的立面则利用灯箱形式陈列说明文字和图片。

 

展厅内只有展柜内配有亮丽的冷光源,在这略显幽暗神秘的环境中,以红色为背景色的镂空式展柜显得格外玲珑别致,各种宝玉石标本置于其中更显得熠熠生辉。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宝玉石馆

 
(五)药食同源
广东是全国主要的中医药材产区之一,同时也由于岭南特别的气候地理条件, 产生了独特的药食文化。“岭南本草”——中草药馆旨在展示作为全国中医药材主产区之一的广东所拥有的岭南道地药材和民间药材,使观众初步了解何首乌、巴戟、沉香、春砂仁、广陈皮、广佛手、广藿香、穿心莲和化州橘红等独具特色的“南药”,并通过广东医事、百草堂场景使观众了解广东中医药材起源与中药文化,了解广东老字号企业文化。

 

如何突破传统呆板的腊叶标本展示,在博物馆中展示五彩斑斓、鲜绿翠滴的中草药植物标本呢?我们大胆探索,最终采用了植物塑化和大体积包埋的先进技术处理。生物塑化技术被首次应用于植物标本制作,使中草药植物标本得以“永葆青春”,同时被保存住的还有植物原有的质感和柔韧。另外还有一批置身于大体量的“人造琥珀”中的植物标本也同样美丽动人。这批标本通过树脂包埋技术,被包裹在一种晶莹剔透的不饱和树脂之中,保存了鲜活时的颜色和姿态,栩栩如生。再加上灯带的环绕漫反射,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不再仅仅是植物标本,而是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中草药馆

 

广东的药食文化别具岭南特色,凉茶铺便是其中之一。各名号的凉茶铺散布于广东城乡的大街小巷。我们特地将一间凉茶铺“搬”进展厅里面,静候观众的光临。凉茶铺店门大开,里面摆着传统凉茶铺的陈设,如铜葫芦、草药柜、药碾以及喝茶的桌凳等,透着灯光,似乎正在向观众发出邀请:“嗨,来碗凉茶吧!”好奇的观众看见熟悉的凉茶铺,亲切之感顿生,驻足其中后,还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草药柜中的屉子可以开启,拉开抽屉,便可以看到里面盛放着调制凉茶的二十四味药材的包埋标本。观众们在这一进一看、一拉一探的动作间认识了中草药,感受到岭南本草植物与中草药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六)走入丛林山野

“陆生的动物居民们”——陆生野生动物馆用大量不同分类特征的动物骨骼标本来介绍动物学基本知识,观众得以直接观察到难得一见的动物内部骨骼结构,看到了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精雕细琢”,造就了这力量之美、和谐之美、几何曲线之美,这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的赞歌。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陆生野生动物馆

 

紧接着是全开放式的大型景观,观众穿行于蜿蜒的栈桥和山洞,看到的是山地森林生态景观、灌丛草地生态景观和湿地生态景观,栩栩如生的生态动物标本散布于其中,并与相应的生态环境相结合,有的正在进食,有的正在伫立观望,还有的正在伺机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景观之中倒卧有千年的古树,同时辅以野外现场录制的动听的鸟鸣,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展览特别向观众介绍了地处热带、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广东所拥有的丰富而独具岭南特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其中还加入了多个知识窗、趣味园和互动问答等项目,在调动观众兴趣的同时传授生物科学知识。

 
(七)不期而遇的庞然大物
自然展厅中最吸引观众眼球之处,莫过于“海洋动物世界”——海洋馆和“探寻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馆,开展至今都是网红打卡点。这两部分展览被巧妙地安排在同一个层高 22 米的空间的上下。在这个巨大空间里,作为贯穿展览始终的装饰元素方形挂片大片地连接成网,如波浪起伏般铺展于空间的中部,经蓝色灯光和水纹灯的投射,营造出辽阔深邃的海洋环境。巨大的鲸鱼标本和大群的小鱼被悬吊驻留在方形挂片的上空,就仿佛遨游于蓝色的大海之中。原设计中“如何掩饰悬吊结构”的难题用逆向思维得到了解决,反其道行之,既然吊索难以掩饰,不如增加和强化它,使其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有意增加大量的小鱼形成类似海洋中的鱼群, 在烘托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悬吊群鱼的吊索被大量而密集地排列在空中,在艺术照明和悬索套管的漫反射下,形成大洋深处时隐时显的波光,从而产生如梦如幻的视觉冲击。

 

展览特别精选了几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巨大的鲸鱼和海豚,观众可以看到游弋于展厅之中的模制标本,同时又可看到其巨大的骨骼标本置于另一侧,仿佛大型的分身幻术,令人着迷。

 

巨大的恐龙则分立于方形挂片之下,幽蓝的光线透过挂片的缝隙不连续地投射到下面的古生物馆,恍若游离于另一个世界,引发幽幽思古之情。已消逝的亿万年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与现今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在这里不期而遇。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空间和时间在这里重叠,使观众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两种庞然大物的“对话”,引起了人们对自然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两部分的展览可谓是将大自然的美、装饰形式的美与建筑结构的美三者完美结合于一体的典范。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海洋生物馆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古生物馆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自然资源展览”

 

最后在即将完成这次自然之旅的出口处,一只由自然保护和环保纪念日相关文字组成的巨大蝴蝶跃然壁上,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混沌理论中所谓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进而产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创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专题类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始终要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为基本方法,实现其终极目标:让观众了解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共存共生中的奥秘与危机;认识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往往以对自然的破坏和消耗为代价,面对那些已经消亡和正在消亡的自然遗存,人类应该感到惶恐和羞愧,报之以敬畏与感恩;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宇宙秩序,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广东省博物馆 陈邵峰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