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教育价值释放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0
摘要:博物馆可以为中小学生构建互动生成的学习情境,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然而在馆校合作过程中受制于制度缺位、专业化师资培养不足、博物馆与学校课程衔接不畅等多种因素,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无法得到充分释放。为此,在思想统领层面,要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同,唤起教育主体自觉的馆校合作意识;在外部保障层面,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在内部提升层面,要培养馆校“双向双师”型人才,规范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馆校课程的衔接与融合。
关键词:馆校合作;中小学;博物馆;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2023.22.009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提出要“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要“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方面虽然做出许多努力,也取得不少成绩,但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实践成效仍比较有限。[1]恰如美国博物馆协会在《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foraNewCentury)中所述:“博物馆担任着教育方面的重要使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还须充分发掘其潜能……博物馆和学校之间还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学校急需教育伙伴来加强科学、艺术、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情况下……”[2]因此,如何深化馆校合作以进一步释放博物馆教育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博物馆可以为中小学生构建互动生成的学习情境,创造可供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机会,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对推动中小学校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促进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的学习情境可视为一种由存在于博物馆中的社会文化情境、物理情境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互动生成的学习情境。[3]一是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情境为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提供条件。博物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理解世界、生成意义的过程,不同的互动方式(包括观察、对话、叙事、模仿等)与不同的互动对象(同学、教师、博物馆教育人员及其他参观者等)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信息的处理、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分享与经验的重构。二是博物馆的物质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与保障。博物馆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及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无论是原始实物的呈现,还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还原的虚拟场景,相比学校单一的文字或图像资料的呈现,都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学习者在博物馆中能够拥有较大的学习控制权,可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偏好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并且这种学习更多地来自学习者的内部动机驱使,而非外部施加的强制力量。一是提供开放性科学探究的机会。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是博物馆的独特优势,也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并通过自由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获得开放性、非预期性的学习结果。二是提供训练研究技能的机会。学习者可从博物馆提供的大量资料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种信息,训练对有效信息的编码、分类、合成、分析及分享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利用周边资源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博物馆能够为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提供支持,让学习者在实物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重构知识与经验,获得深层次、多感官、多水平的学习体验。一是提供整合的学科知识学习体验。学校教育多以学科课程为主,而博物馆教育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的跨学科融合,为学习者提供综合知识呈现的学习体验。二是提供多感官参与的学习体验。博物馆不仅包含各领域的实物资源,还包含手册、卡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各类视听资源,学习者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从不同方面进行理解与探索。三是提供多水平的学习体验。不同阶段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博物馆中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习内容,获得不同水平的学习体验。
博物馆与中小学分别隶属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种不同系统,若要实现馆校协同,既要考虑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又要兼顾博物馆的独特属性。目前在馆校合作中,系统内相关职能单位各自为政、权责不明,而系统外更是没有形成统筹协调机制。制度缺位使得馆校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费保障、师资培养、绩效评估等问题。以经费保障为例,当前一般地方场馆并无专列的社会教育及校外教育经费,在各级各地政府无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馆校双方难以承担交通出行、师生保险、教具购买与制作等基本支出,单纯依靠博物馆自身或是单个教师的努力难以建立起任何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馆校合作成为博物馆和学校的共同需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博物馆长期存在的自我惯习,视“展”重于“教”,更多侧重于专业研究及展览设计,在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等方面能力不足。多数教师则将视“观”重于“思”,在学生进馆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定位为“安全员”或是“纪律维护者”,忽视自身的参与及引导作用。馆校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拥有一支既了解博物馆藏品又了解学生,且能够将藏品中所蕴含的知识以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方式传递出去的“双向双师”,人才的缺乏成为影响博物馆教育价值释放的重要因素。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均可从中获益。然而,当前博物馆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编排上较为随意,缺乏与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联结。博物馆教育课程通常与春秋游、纪念日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以一次性“视觉浏览”的形式开展,而作为与学校学科课程相关的探究性学习项目或是系列课程并不多见。学生在博物馆学习后,通常只能回忆起物的形象,而不清楚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价值,更无法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获得深入全面的学习知识与学习体验。为充分释放博物馆教育价值,实现高质量馆校合作,可从价值认同、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路径探索。对事物重要性的认知意义往往先于行动本身,因此提高社会各界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同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前提条件。一是政府层面,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博物馆教育价值的宣传工作,包括可唤起民众关注的舆论宣传、可聚集学者热情的学术宣传、可激活参与主体意识的专业宣传等,将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倡导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知。二是博物馆与学校层面,要唤起自发性的馆校合作意识,提高各主体(博物馆、教师、学生等)的理性判断,强化对馆校合作意义的认可,既要认识到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及其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又要认识到馆校合作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建立系统完善的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激发博物馆教育潜能释放的根本举措。构建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可以分三步走[1]:一是立足规划、政策、立法完善顶层设计,以“规划”明确馆校合作的目标及指导思想,通过“政策”制定系列举措,利用“立法”明确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内涵及要求等。二是加强中层设计,包括制定领导与统筹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财政保障与经费投入机制,保障馆校合作资金来源;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对馆校合作成效进行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建立决策咨询与合作研究机制,完善重大政策咨询,推进决策科学化等。三是聚焦馆、校直接合作的底层设计,包括建立学校与博物馆的双向选择机制,通过双方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制订资源共享计划;建立馆校评估与反馈机制,在馆校合作课程与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3.3 内部提升:强化“双向双师”培养,促进馆校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是重要保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馆校课程体系融合才能成为可能。一是培养馆校“双向双师”型人才。李·舒尔曼(LeeS.Shulman)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为给学生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4]馆校合作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应该将学科教学知识与博物馆教育资源相结合,表现出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因此,“双向双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对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了解,对博物馆展品所承载的知识、历史、情感、灵感的把握,以及对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学生及其特点、教育环境等知识的了解。“双向双师”的培养既要求加强对博物馆教育人员在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上的培训,也要求将博物馆教育内容相关培训纳入现有教师培训体系,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构成与使用。二是打造与学校教学相衔接的博物馆课程。对博物馆中的环境资源、图文资源、实物资源及数字资源等进行课程化加工,打造面向中小学生系统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同时将各种类型博物馆的资源特色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结合,将其纳入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计划,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的隐性结合。
[1]郑奕.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54-55.[3]王牧华,付积.论基于馆校合作的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4):42-53.[4]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6(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