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服饰 —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
朱亚光 Zhu Yaguang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
内容提要:
2022年7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 术论坛”。本次论坛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由国博研究院承 办。论坛不仅邀请到国内外服饰、文学、沈从文研究等相关领域的21位专家学者,紧扣主题,通过线 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与论坛发言,还有幸邀请到沈从文先生家属代表参与交流互动。其中,专家 学者发言可归纳为“中国文学与服饰”“外国文学与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三 个方面。论坛在交流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激励和振奋后辈学人坚定追随沈从文先生脚步做 好文物收藏和研究工作精神的同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研究、收藏、展示等相关工作带来 新的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
文学 服饰 纪念 沈从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
Abstract: On July 15, 2022,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NMC) held the academic forum “Costumes in Literatur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Shen Congwen”. The forum was organized by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NMC as the fourth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Research Forum”. The forum not only invited 21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costume, literature and Shen Congwen research, but also invited representatives of Shen Congwen's fami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rum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presentations. Speeches could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aspect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stumes”,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ostumes” and "Commemorating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Shen Congwen's Birth". While exchanging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later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to follow Shen Congwen in the field of collecting and research of cultural relics, the forum brought inspiration and new ideas for the research, collection and display of ancient costumes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Key Words: Literature; costume; commemoration; Shen Congwe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2022 年 7 月 15 日,“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论坛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国博研究院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副馆长丁鹏勃主持论坛开幕式 , 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副 院长霍宏伟参加论坛。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国博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所长扬之水先后作论坛主旨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丝 绸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 院、吉首大学、日本东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希腊色雷斯德谟克利特大学等国内外研究 机构和高校的 21 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论坛主题参与讨论,沈从文先生家属代表参与交流互 动,近 300 名相关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本次论坛(图一)。
图一 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现场
自 2019 年起,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连续三年主办“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从“古代服 饰与礼仪”到“服饰文物”,再到“走出历史认知的误区”,三届论坛均获得业界专家的广泛 关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列论坛”连续举办 的第四年 , 就在论坛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提出“坚持正 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 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的殷切期望。故,本次论坛既是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舆服研 究工作的年度检阅,也是对国博老前辈沈从文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一次学术践行。
— 开幕式
开幕式上,王春法馆长点明本次论坛意义所在 , 两位与会专家分别就论坛主要研究对象和论坛定名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王春法馆长在致辞中提到 ,今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因逢馆庆和沈从文先生诞辰 一百二十周年两桩大事,所以较以往更具深意、更显隆重,期待论坛能给与会专家工作带来 裨益的同时,也能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舆服研究相关工作带来新启发、新思路。
孙机先生讲到经典正史中所记载的服饰主要反映古代统治阶层礼制思想,而文学作品 将服饰放在更加生活化的场景中去呈现,较前者更为生动,其中大部分描述也会更加真实, 是古代服饰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视角,研究者们大有可为。
扬之水所长在发言中谈到,选择以“文学中的服饰”作为论坛题目是基于沈从文先生在 文学写作和文物研究两方面的杰出成就。正如孙机先生所说 :“沈先生的前半生是作家,是 用文学作品创造美好的人物形象,他的后半生是文物学家,是解释和重新发现那些不可再 生的文物的价值。”在此主题下交流,既是对沈先生的致敬,也是对后辈学人研究成果的检阅。
二 论坛
论坛分为三场,共有 19位与会学者以莅临现场或线上方式发言,发言内容可归纳为“中 国文学与服饰”“外国文学与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三个主要方面。在 发言环节后,邀请三位沈从文先生的故友亲人对沈先生进行了追忆。
(一)中国文学与服饰
十位学者将视线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不同种类的服饰品,征引材料丰富, 有列举、有分析,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文学中的服饰品加以论述,并对部分与之关联的学术 问题及其研究前景加以分析、展望。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国博研究院兼职专家赵丰就唐诗中提及的唐代丝 绸图案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他谈到《全唐诗》中有相当部分直接或间接记载了唐代丝绸 的生产、种类、图案以及消费,这些都是重要研究资料。唐诗中所见唐代丝绸图案可以分为 龙、凤等具有较大想象成分的神灵,以鸟、虫为主的动物,以花卉为主的植物以及以相似实 体命名的各类几何纹等类型。通过与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可以梳理出唐代丝 绸图案的流行时尚以祥瑞动物和写生花鸟为主。从历史上看,唐代丝绸图案一方面继承汉魏 丝绸纹样传统题材,另一方面大量吸收外来题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继而开启为后世所 称赞的大唐风格,完成丝绸图案从动物向植物、从云气祥瑞向花卉鸟虫、从虚拟神灵向自然 写实的转变。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蒋玉秋谈到,《花间集》中包含有大量关于女子服饰形象的抒写。通 过对这些抒写的梳理,能够归纳出关于服饰称谓、色彩、质料、配伍等方面的服用规律。而 《花间集》作者赵崇祚的父亲赵廷隐为五代后蜀名臣,赵廷隐墓葬出土各类彩绘陶俑 70 余 件,其中多件服饰形象刻画精细的女乐俑尤为精美。通过对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服饰形象 的考古学观察,结合《花间集》相关描写,及与同期、同地区陶俑、壁画、石刻、绘画等资 料的综合比对,能够得出五代后蜀女子服饰的典型特征。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服饰,呈现了 女装由唐入宋的过渡变化,这种变化及服饰定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多重证据支持下 不断探索,才能使服装史论研究得到持续深化和丰富。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廉萍论述道,宋诗中屡见“笏头”字样,如咏花卉“拟看笏头花 四朵”,咏柑橘“读书窗映笏头黄”,咏芝草“色黄更类笏头金”,咏金带“台架尘侵毯路暗, 花书墨渍笏头斑”“万钉围腰笏头带”……金带即当日两府高官所佩笏头带,又称毯路带、毯 纹带,创于宋太宗,服用范围极其有限,“非二府文臣不得赐”“惟见任执政、前宰相乃赐之”。 笏头花即绣球花,或称转官毯花,取其团团形似 ;柑橘灵芝,均取其色泽金黄。要之意象皆 源于当日服章极品、世情艳羡之笏头带。笏头金带的含义与形制,后世歧说纷出。继而根据 宋人文献记载,及福州茶园山端平二年墓出土木仿真带 与鱼袋等实物,参照《文苑图》等 图像资料,厘清了“四方五团”“瑞草地球路文方团胯带”等概念,认为上圆下方的笏头状 金带 ,正是“笏头带”得名之源。
自由学者徐文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女子贴身衣物主腰 ( 也称 腰 ) 作了进一步 的研究和讨论。明代主腰作为女子亵衣,似难登大雅,故旧时文士较少谈及。他在发言中 首先结合为数不多的明代文士笔记对主腰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接着在对明代俗文学、图像及 出土实物分析基础上对明代女子主腰的形制、功用等问题做了详细解读。在此基础上,结 合相关文献对元代主腰、宋元抱肚等概念一一进行厘清,指出吕叔湘之所以对抱肚、兜肚、 裹肚、主腰之间的关系疑不能决,反映的恰是服饰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孙机先前 提到的“名称依旧,形制全非”。
中央民族大学讲师刘紫云认为,明清小说虽然多有虚构,但在人物服饰尤其色彩的描写 上却是基本写实的。她以《金瓶梅》为例,分析这部小说中大量涌现出的晚明流行色是明以 前文学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标记出了明代通俗小说的新色相。继而从明代染色技术与知识 在大众层面的普及、明代日用类书与史料笔记中所归纳的时兴色彩语汇与《金瓶梅》等通俗 小说中色彩词汇的对比、色彩描写如何作为一种欲望的背景被有机地组织到《金瓶梅》的欲 望叙事中,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潜在视觉性和空间感塑造明清通俗小说尤其是世情小说的 审美风格等四个方面展开对《金瓶梅》色彩描写的探讨。
自由学者、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特邀会员董进的发言,结合相关文物文献等资料 对《醒世姻缘录》中出现的晚明男性服饰作了详细的分类以及考证。他谈到《醒世姻缘传》 作为忠实记录晚明社会生活的世情小说,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不同身份的男女着装,其中男性 服饰涉及官员、士人、普通百姓等多个阶层,类型则可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为官员参与政务 活动的服饰,如朝服、常服与吉服 ;其二是士人和庶民在日常生活及各类社交场合所穿的服 装。通过小说中的描写,能够了解这些服饰的形制、穿戴方式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诸多细节, 可以弥补史料记述之不足,对研究晚明服饰的演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徐铮指出,明清时期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活跃期,其中笔记和小 说格外引人注目。当时的笔记内容丰富驳杂,涉及面广,是可补史阙的重要文献资料,而小 说则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为主,其中对人物服饰形象的描写十分丰富,极具时代特色。创作 者们虽然意不在记述明清服饰,但其描写故事情节时对夏装的记述则是研究明清夏装的珍 贵史料。她收集、梳理了明清笔记和小说中关于夏装的记载和描述,从明清男女首服类型质 地、富贵人家夏装品类以及普通百姓夏装面料等三个方面进行举例以及论述,从而勾勒出了 明清夏装的整体概貌。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于颖首先依据郭若愚、启功等人对《红楼梦》人物服饰的相关考 证,得出在对《红楼梦》服饰的研究上无论是还原分析抑或文化背景讨论,都须注意小说设定和描写意图,区别其中虚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宝玉服饰的属性进行初步分析。继而依 据曹雪芹身份,指出曹氏对于服饰知识甚为熟悉,比起清代其他小说作者,其对服饰的写作 功底更胜一筹,其文字也可视为清初服饰文化重要参考内容,值得深究。更结合部分清代纺 织品、舶来品及馆藏文物与文中对宝玉穿着的描写进行对比,逐步梳理还原出隐藏在文字 背后的清代真实服装款式、面料等信息。再辅以对宝玉各色服饰穿用搭配、应用场合、礼仪 禁忌等的分析,进一步讨论、还原小说人物着装形象,从而印证了《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 在文学和历史上的双重价值。
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诗宇的发言,可以说是与于颖演讲内容的直接对话。他谈 到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虽刻意回避具体时代背景,试图呈现架空基调,但和绝大多 数明清小说一样,在具体风俗、服饰、器物的描述上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大量作者生活时代 的细节。为达到模糊时代的目的,作者在细节描述尤其是服饰的描写上采用了一些文学塑造 手法。如在女装的描述上倾向于选用清前期尤其是康熙末到乾隆前期的汉族女性服饰素材, 对男装的描述则杂糅旗装、戏装、古装元素进行综合设计,相对虚化,避免时代感太明显, 这与清前期女汉装相对沿袭旧制,男装则时代特征极鲜明有一定关系。之后,对《红楼梦》 中几类典型服饰塑造手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其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形象进行了复原。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国博研究院兼职专家袁仄指出,本次论坛选题恰与近年国际学界 所关注的媒介考古学、知识考古学研究理念有所契合。这对史论研究者而言是一个新的思维 路径。所谓知识形态(如文献等)也可被认定为是历史“实物”,可对其所处考古层面进行 考察。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媒介的物质性、异质性及复现性常常是研究的重要取向,但文学 文本这一媒介形式应该也是其中最为基础的研究对象之一。具体到服饰史研究上,在某种意 义上文学文本正是图像以外的重要考据对象之一,而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文本更是其中 很好的史料文献,可供“考古”。之后,他根据以上研究理论对民国文学家张爱玲《更衣记》 中的旗袍进行“考古”,考据了民国旗袍的发轫时间 ;指出民国旗袍不姓旗,不是满族旗装 的复现 ;阐述了民国旗袍与清代满装之间的关系。
(二)外国文学与服饰
三位学者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从不同研究视角,分享了各自服饰研究的成果,为国内相 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日本东亚大学教授黄晓芬介绍道,“交趾”是汉武帝灭南越后设九郡于现越南北部的郡 县名称之一,亦为汉唐帝国南缘区域之统称,然而交趾郡治及其文化面貌至今仍为东亚文 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自 2012 年以来,她就此课题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组成日越联合考察 队,经过六年的发掘调查及综合研究,对红河三角洲地带的羸娄(Luy L u) 城址展开实地 考察,判明了交趾郡治所在,基本确认了交趾筑城年代及其盛衰变迁,并结合考古遗物、遗 迹考察出其独特的“交趾文化”。她在考古工作过程中注重与此有关的信仰祭祀等文化传承, 并于 2022 年 5 月发掘交趾古城期间有幸观览了 2022 年交趾文化祭全过程,从而见证了一场 东亚服饰文化史盛会。继而考证出交趾地区的古今衣装服饰能够溯源于汉唐,并经过东亚 地域文化间的互动,逐渐形成了现代越南服饰文化承前启后、多元化发展特点。
希腊德谟克里特大学博士研究生余琛填介绍道,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重要发源地,不 仅孕育了后世西方文明,其服饰文化也异常丰富,蕴含和体现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首先结合相关文物文献对古希腊爱琴文明阶段的“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服饰文化 作了详细介绍。继而提出,进入古风时期后,至中世纪前,古希腊罗马的披裹式服装成了西 方服饰文化的主流,并对古希腊服装造型、材质、装饰、搭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最后 总结出 :许多古希腊服饰具备有标识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的功能。而由于古希腊服装实 物本身留存不多,所以今天用于认识古希腊服饰艺术的考古资料,主要集中于古希腊瓶画、 雕塑等视觉资料,并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如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描述。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何彦霄论述道,根据公元 3 世纪希腊史家希罗迪安的记载, 埃拉伽巴路斯作为第一位成为罗马皇帝的叙利亚人,拒绝穿罗马精英传统服饰拖伽袍,而 选择穿用中国丝绸制作的镶有宝石的服饰 ;与此同时,希罗迪安强调,埃拉伽巴路斯非常擅 长跳舞。历史学家们认为包括希罗迪安在内的古代作家对埃拉伽巴路斯的记载都存有敌意, 不能反映真正的埃拉伽巴路斯。何彦霄站在历史书写的角度,结合叙利亚帕米拉地区出土的 中国丝绸服饰残留物等证据,分析叙利亚流行艺人如何在叙利亚处于欧亚贸易中转站的经 济文化环境下用来自中国的奢侈品去展现自己跳舞时的身体,继而阐释希罗迪安如何从服饰 角度利用这一形象,将埃拉伽巴路斯刻画为离经叛道的罗马皇帝。
(三)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六位学者从沈从文先生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入手,就其工作方法、治学态度、思想意 识、学术成就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原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杨璐,曾于 1973 年后为沈从文先生抄写书稿,将先生 手书草书抄成行楷。在工作过程中,杨璐与沈先生及其家人结下深厚友谊。他在发言中首先 指出国博举办此次活动意义重大,继而回忆了与沈从文先生共同讨论《湘行散记》的诸多细 节、沈先生写信赠予《文字书法发展(史)》草书手稿,以及在沈先生的倡导和鼓励下历时 40 余年完成《中国丛帖综录》一书等往事。最后他谈到,许多人一去世就光环顿失,而沈丛 文先生却在中外越发知名。沈先生说“著作是生命的延续”,他似乎从未离开我们,就在我 们中间。我们要继续做好沈先生未竟之事,做好沈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国博研究院兼职专家赵连赏谈到,沈从文先生作为 著名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大家,其研究涉及中国古代物质史的多种类型、多个专题。他在长达 半个多世纪有苦有乐的文化史治学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奉行 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二重证据法”密不可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是沈先生在研究 实践中获得的,是他从事科研的理论基础,他用该史学观指导了包括服饰在内的学术研究工 作。而“二重证据法”这一研究方法,由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沈先 生作为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对其加以有效利用,这是沈先生取得学术研究成功的另一法 宝。作为包括纺织服饰研究在内的中国物质文化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沈先生用半生的时间 与精力,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们开拓出一条从史学思想观念到研究方法的正确道路,并取 得巨大成功,为此类学术研究树立了榜样。
吉首大学教授、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所长何小平在发言中介绍道,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沈从文先生作为旧知识分子接受了政府组织的思想改造,经过系统的政治学习和 社会实践的现实教育,接受并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沈先生持守唯物史观,坚持普遍联 系观、发展观,采用传统文献、出土文物与图像三者综合比较的“三重证据法”,对中国传统图像、图案和文物等形象性历史遗存进行跨学科比较和整体的研究,学术成就巨大。我 们也应该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沈先生在学术实践中的唯物主义立场与科学实 证精神,梳理沈先生在学术中对普遍联系观与发展观的践行情况,分析他使用“三重证据 法”这一创新背后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探讨其跨学科、比较与整体研究学 术特征的表现及形成根源,从而对沈从文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进行整体 概括、系统总结和客观评价。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编审翁淮南和馆员王立峰通过梳理沈先生自 1949 年 8 月到 1978 年 3 月近 30 年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资料,新发现物质材料近 200 件,包 括《1962 年 9 月致齐燕铭的信》和 1959 年春写成的 6000 余字的《历史博物馆十年》两份重 要手稿,1961 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讲解《千秋绝艳图》等 30 幅老照片,10 件带签 名的物件,以及 153 件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各类文物等。捐献文物中包括明人《阿房宫 图》卷、乾隆釉里红缠枝莲纹八棱盒等在内的 90 件已被定级为三级文物。这些物质材料, 凸显了沈先生拥抱“人民时代人民艺术”,及“用荒废已久的笔来讴歌赞美新的时代”的心 路历程。特别是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填 补了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霍宏伟考证,20 世纪 50 年代,沈从文先生 不仅帮助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征集铜镜实物及相关文物,而且在铜镜资料 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铜镜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关铜镜论著的 写作与发表年代为 1954 至 1958 年。虽然论著数量较少,但是研究水平高,反映出铜镜是他 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前十年的研究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二、侧重于从历史、文化史、艺术史的 角度进行解读,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妙趣横生、可读性强 ;三、通贯古今,研以致用。沈 从文先生开风气之先,对后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铜镜研究者产生了深刻影响,铜镜研究成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学术传统。沈从文先生有关铜镜的研究方法与叙事方式,值得今人学习与 效仿。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方谈到,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 110 周年,也是沈从文 先生诞辰 120 周年。沈从文先生于 1949 年进入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这是沈从文先生人生 的分水岭,在这里他完成了从作家到学者的转型。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长达 30 年,其间他凭借积累的文物知识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中国古代 服饰研究》,并在服饰研究之外的古代文物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认识。继而回顾了 沈从文先生接触和研究古代文物的三段经历,在系统梳理沈从文先生服饰纺织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其服饰研究的思想和路径,总结了他“经世致用”“全面通透”“触类旁 通”的三个研究特点。之所以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是 因为这部大书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到研究材料都给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 研究范式,书中的 179 条研究条目为之后 40 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规划出了一个基本纲目。
(四)亲友追忆
故友亲人们饱含深情的回忆,令沈从文先生的形象更为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孙机先生首先回忆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与沈从文先生相识相知的点滴往事,继而提及沈 先生开展服饰研究的初衷即是为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提供正确依据和素材,而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和研究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期望后辈学者能在沈先生研究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取 得更多成就。
沈从文先生家属代表、沈从文先生长子沈龙朱先生讲到,沈从文先生创作生涯前期虽 以文学为主,但对历史文物一直抱有浓厚兴趣。1949 年,沈从文先生曾撰文谈“思索”和 “信仰”,其中提到他曾以“思”为驱动进行创作,后来须在“信”的驱动下工作时,感到这 种转变是艰难的。幸而,中央人民政府安排他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这不仅使他一直以来 对文物的爱好派上了用场,工作中所接触的众多文物也令他眼界大开,增加了他对历代文物 的认知。文物研究成为他后半生最为重要的工作。沈从文先生在文物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 要成就,与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近 30 年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沈龙朱代表全家向中国国家 博物馆表达感谢。
沈从文先生家属代表张之佩老师的发言由女儿沈红代读。她用“博闻约取”概括沈从 文先生的治学和工作方法,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一脉相通,并回忆起他在北京历 史博物馆从说明员晋升至副研究员的历程,其间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生产工作服务 :他 为千千万万人讲解,参加多种专题陈列,推动文物下乡下厂,回应各地工艺生产咨询 ;他为 多所高等艺术院校授课,编写专业教材,向全国政协提交 20 多件提案。即使在远离北京的 艰难岁月里,沈先生一直没有放弃文物研究 :在抗战时期的云南,他对西南漆器倾注了极大 热情 ;在湖北干校时期,他凭记忆默写古代服饰“大书”、文物知识“小录”,构思研究专题。 张老师特别分享了沈先生的一段话 :“作为公民,处境即或再困难,人只要还活着,就有责 任待尽。尽可能把工作继续下去,这是我热爱国家的唯一办法。”
三 结语
本次论坛由扬之水所长作学术总结。她首先就各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之后总结 道,本次论坛议题丰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我们如何继承沈从文先生的学术之路”和“沈 从文先生曾经如何开拓自己的学术之路”两个方面。因时间有限,嘉宾们的发言有所压缩, 但精要俱在,短短一天内,在完成对沈从文先生深切缅怀的同时,留给大家悠长的回味。 衷心期待在沈从文先生诞辰 130 周年之际 ,我们会有更为丰富的成果与沈先生继续对话。随 后, 她宣布论坛圆满结束。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列论坛”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探索学术会议、陈列展览与藏品研 究共同发展机制的重要媒介和定期召开的特色品牌论坛之一,在几年间广受国内外专家学者 关注、好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其他研究机构间的沟通搭建了相对固定的学术平台。具体 到本届“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不仅交流了学界 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激励和振奋了后辈学人坚定追随沈从文先生脚步做好文物收藏和 研究工作的精神,也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研究、收藏、展览展示等相关工作带来新的 启示和思路。